在讨论因子分析时,我们将数据 $x \in \mathbb{R}^n$ 建模为近似地处于较低的 $k$ 维空间中,$k \ll m$。具体来说,我们假设每个点 $x^{(i)}$ 的生成过程,包含两个步骤,首先在 $k$ 维远交空间 $\{ \Lambda z + \mu; z \in \mathbb{R}^k \}$ 生成点 $z^{(i)}$,然后再增加协方差 $\Psi$ 噪声。因子分析基于概率模型,然后使用迭代的EM算法来进行参数估计。
而本节介绍的主成分分析,同样致力于将数据近似地降低到低维空间中。但是主成分分析更直接,仅需要计算特征向量,并不依赖于EM算法。
假设目前给定训练集 $\{x^{(i)};i=1,\cdots,m\}$ 包含 $m$ 中不同类型汽车的各类属性,比如最高时速,转弯半径等等,而 $n \ll m$。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,有两个属性 $x_i$ 和 $x_j$ 分别表示汽车按英里数计的最高时速,和按公里计的最高时速。这两个属性几乎线性相关,取决于四舍五入后所引入的微小差异。所以,数据实际上存在于 $n-1$ 的低维空间中。如何能自动地检测到并移除这部分冗余呢?
再来看一个更自然的例子,考虑一个关于遥控直升机的问卷调查。$x_1^{(i)}$ 用来测量用户 $i$ 的操作水平,而 $x_2^{(i)}$ 用来测量用户是否喜欢操作遥控直升机。由于遥控直升机非常难操作,只有那些特别投入的人,特别喜欢遥控直升机的人,才更可能操作得好。所以 $x_1$ 和 $x_2$ 是高度相关的属性。事实上,如果绘制一张散点图,数据点可能会落在某条直线附近,而上下浮动是由另一个很小并与之正交的噪声变量导致的。如何能自动地检测到这条直线的方向呢?
接下来会介绍主成分分析法。但在主成分分析法之前,通常需要进行数据清洗,根据均值和方差进行标准化:
前两步使得数据的均值为零,后两步根据单位方差调整数据的范围,保证不同的属性(特征)的量纲相同,从而使得不同的属性之间可比。如果有先验知识,知道各个指标已经处于可比的状态,那么步骤3和步骤4也可以省略,比如数据项表示一张图片各个像素点的灰度值,灰度值本身在不同像素间已经是可比的。
完成标准化的操作之后,则需要计算最能体现数据差异的坐标向量 $u$。一个简易的思路是:找到单位向量 $u$ 使得所有数据点投影到该向量上的一系列值方差最大。直觉上看,所有数据都初始携带了一定量的方差/信息,我们希望找到向量 $u$ 使得数据在这个方向/次平面上,尽可能保留多的原始方差。
注意到给定一个单位向量 $u$ 和点 $x$,$x$ 在 $u$ 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 $x^Tu$。而为了最大化所有数据点投影的方差,我们挑选的单位向量 $u$ 需要满足 $$ \begin{split} \frac{1}{m}\sum_{i=1}^m ({x^{(i)}}^Tu)^2 &= \frac{1}{m}\sum_{i=1}^m u^Tx^{(i)}{x^{(i)}}^Tu \\ &= u^T(\frac{1}{m}\sum_{i=1}^m x^{(i)}{x^{(i)}}^T)u \end{split} $$ 在 $||u||_2=1$ 的约束下,最大化上面这个值,容易得到 $\Sigma$ 矩阵的主特征向量 $\Sigma=\frac{1}{m}\sum_{i=1}^m x^{(i)}{x^{(i)}}^T$,而这正是数据集的协方差矩阵(假设均值为零)。
总结一下,当希望找到一维子空间来近似数据的话,我们应当选取 $u$ 为 $\Sigma$ 的主特征向量。更广泛地看,如果希望将数据投影到 $k$ 维子空间($k<n$),则应该选择 $u_1,\cdots,u_k$ 为 $Sigma$ 的前 $k$ 个特征向量。$u_i$ 会形成一组新的相互正交的数据。
在上面的前提下,可以将原始数据表示为 $$ y^{(i)} = \begin{bmatrix} u_1^Tx^{(i)} \\ u_2^Tx^{(i)} \\ \vdots \\ u_k^Tx^{(i)} \end{bmatrix} \in \mathbb{R}^k $$ 这样,尽管 $x^{(i)} \in \mathbb{R}^n$,$y^{(i)}$ 已经给出了在较低的 $k$ 维空间对 $x^{(i)}$ 的近似。因此我们说主成分分析是一个降维 dimension reduction算法。向量 $u_1,\cdots,u_k$ 被称为数据集的前 $k$ 个主成分。
主成分分析有非常多的实际应用。比如数据压缩。当把非常高维的数据压缩至2维或者3维,可以对压缩后的数据进行可视化,来直观地观察数据的结构。
另一个常见的应用是预处理数据,降低维度后,再去跑监督学习的算法。处于计算量的减低之外,降低数据维度还同时降低了假设函数的复杂度,从而可以避免过拟合。(例如,线性分类器在低维输入空间,对应的VC维也更小)
最后,主成分分析还可以用作降噪算法。对图像数据应用PCA,可以保留主要的模式,并同时去除光线等不重要的因素。在一些人脸匹配的算法中,主成分分析后的特征比对,效果依然十分良好。
In [ ]: